1/3

中国嘉德 张晓刚 天堂 88×215×162cm 综合材料 2010

商品笔记
真实的值友购后体验
首饰酱
在2009年的作品“史记”中,张晓刚一改以往绘画的创作方式,开始装置媒介的实验,他将20世纪80年代记忆中的那些日常之物通过翻模制成雕塑,包括钢笔、热水瓶、手电筒、日记本、床等,并沿袭“描述”系列中的方式,在作品表面誊录一段与之相应的文字,如日记、读书札记等。我们可以视其为“描述”的再物质化或装置化。不同于绘画的是,这一创作形式使艺术家记忆中的日常用品从最初的语境中抽离出来,重新赋予新的语境,从而更具历史的“纪念碑性”。《天堂》为独版装置,作于2010年,丰富融合了艺术家多年创作的主题与元素,是张晓刚特别为今日美术馆的个展“16:9”量身定制,也是他追忆母亲的一次情感宣泄。张晓刚亲自在展览现场书写了一封信,信的每一行均从床的左边地面开始,沿着床侧攀升至床面,再一路顺势而下,延至床的右侧地面。当展览结束,作品搬离展场,信变得残缺不可读。四年之后,《天堂》再次亮相于大邱美术馆举办的“ZHANG XIAOGANG, Memory+ing”个展,张晓刚对作品表面重新处理,将早先书写内容覆盖隐藏,得以再次记录是时心境。“得到”又“失去”的过程,一如我们的记忆,作品承载情感记忆的同时,时间属性被再次加强,此一创作手法在画家整个创作生涯中极为罕有。《天堂》呈现了一张家庭必备的双人床,床头整齐地摆放着被褥、枕头,中部是婴儿的枕头与褥子。展览现场,床的上方垂下一根长长的电线和灯泡,散发着黄色的光芒。因灯泡低低垂挂,灯泡的光源集中,光线在单色调的作品表面构成一种入侵性的元素,这束光与“血缘”系列中的光斑如出一辙,营造出一种陈旧性与疏离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床成为画面的主角,通过光源的设计,营造出一种“剧场”感。昏暗而恍惚的光线、虚幻而漂浮的空间,几乎具足了“梦”的要素,通过这种精心的设计,现实的空间具有了某种超现实主义的意味。事实上对于空间的特别设定,以此来表达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状态,是“绿墙”系列的延续。这个空间可能是艺术家记忆中的居所,有着他自己的成长经验,也有他关于母亲生活的记忆。艺术家通过装置的形式将这一记忆定格在某一时刻,并试图将其仪式化与永恒化。从绘画走向装置,从二维平面拓展至三维空间,媒介的变化使得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语言张力得以强化,物件本身的意义因此被放大到极致。在立体重塑日常物件的过程中,对它们也获得新的体验和认知。因此这不是简单的“再物质化”,而是被艺术家进行了一种带有记忆性的历史塑造,《天堂》因此连结了物质与精神世界,引发观者视觉心理双重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