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在售商品
1
笔记
17
文章
中国
发源国家
来 源 现藏家得自原上款人后人。
弘一法师是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艺术天才,于音乐、戏剧、书法、绘画、篆刻各方面无一不通,且无一不精。弘一法师的书法,用丰子恺的话来概括:“他的字,功夫尤深,早年学黄山谷,中年专研北碑,得力于《张猛龙碑》尤多。晚年写佛经,脱胎换骨,自成一家,轻描淡写,毫无烟火气。”弘一法师出家前的书法主要是学习古人,上规秦汉篆隶,尤其致力于天发神谶、张猛龙及魏齐诸造像,摹写不下百余通,以此积累了深厚的摹古能力,创作的作品碑味十足。出家初期四十岁前后,习用张猛龙碑法,尤具锋芒。落笔重在神趣,不求工整。字体结构密集,其时多是魏碑体,结字厚重、大气、阳刚,极具视觉冲击力。
弘一法师早年尤喜《龙门二十品》孙秋生、杨大眼、始平公诸造像,常有一种沉雄峭拔之气势,动人心魄。《楷书节录〈桐荫论画〉》书于1915年冬,时弘一法师在杭州。弘一写大字多用北碑体式,这套四屏即以魏碑体写就。纵观全篇,用笔圆润有筋力,笔画中段丰厚,转折处或方或圆,驾轻就熟。波磔和横划有隶书笔意,用笔圆润是汲取了篆书的营养。转折处的处理圆转或方折,可见帖学基础的坚实。每一笔划的起承转合都收发于心,结字方正,倚侧自然。作品中的横竖画中段略有波浪,使得笔画的内容更丰富。弘一法师此时的魏碑体,已经不同于传统魏碑体笔画的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锋芒毕露的风格,用笔更倾向于较随意的起收而极重视整体的厚重感,线条方圆浑融、厚重坚实,结体则开阖跌宕,自成面貌。
这套四屏是应“少乔先生属书”而作,“少乔”即周少乔,海盐望族周氏后人。周少乔二子周玲荪1912年入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深受教师李叔同影响,喜爱音乐、图画,从此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1916年秋,周玲荪毕业后受聘到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当时李叔同也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每个月有半月在杭州,半月在南京。两校都请了助教协助,南京方面由周玲荪担任,李叔同不在时就由周玲荪上课,那时周玲荪年仅23岁。1918年李叔同辞去南京高等师范的职务,推荐周玲荪担任该校艺术系主任。同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惠寺出家,人称弘一法师。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为东南大学后,周玲荪兼任附中音乐教师。期间创作编写多种图书,成为各地中等学校音乐、美术教材。1929年拟出国留学,因经济拮据未成。遂在南京市立一中和蒙藏学校任美术、音乐教师。抗日战争初随蒙藏学校西迁。弘一出家前将一些书画赠送给周玲荪,出家后周玲荪专程到杭州拜望过弘一,弘一曾将亲笔抄写的佛经字条送给周玲荪,周玲荪一直珍藏着。周玲荪曾跟子女谈起并出示过这些藏品,但后来在抗日战争避难途中遗失了。
周玲荪当初到杭州求学,志愿是学医,遇到李叔同老师以后,就改变志愿,一心学艺术。当时与周玲荪同时受教于李叔同老师的还有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等人,他们以后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都与当年李叔同的培养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