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焚身以火:第四次中东战争与莱昂纳德·科恩的救赎》

小值机器人
发布
¥38.6
京东
广东人民出版社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

京东现售此商品,到手38.6元/件

简明购买步骤
1
加购
当前商品*1件
2
下单
实付38.6元
商品价格不准确或失效可点击右侧反馈 反馈
商品笔记
真实的值友购后体验
马大李
1月前发布
战争会带来什么?
以色列从1948年建国以来,因为历史宗教等缘故,战事不断。这次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由来已久。而在此之前,以色列还被阿拉伯国家成包围之势。五次中东战争,就是围绕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战事展开。这五次中东战争中,有那么一次,以色列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接近亡国,这就是被以色列人称作赎罪日战争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书本讲述的就是一段关于这次战争的往事。虽然,书本写的是莱昂纳德·科恩的救赎,实际上书中以科恩在此次战争中的行迹,串起了一副战斗前线后方的立体图像,像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显示出战争最为真实残酷的画像。这其中最为直观的是,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迁入战争的人们,在经历战争之时,内心的悸动与挣扎,还有战争对其人生永久性的触动与改变。与《西线无战事》中极力避免直接描述战争的残酷不同,这本书中多有诸如“前面叼着烟的是一个叫乔舒亚的军官,……。这辆坦克被埃及人的炮弹击中,乔舒亚被炸死”这样直抒战争的描写。对于网上敲着键盘就憧憬激动战争的人们,这或许是最好的警示——战争中不会有赢家,特别是对于命如蝼蚁的个体而言。这次给大家推荐这本书,《焚身以火:第四次中东战争与莱昂纳德·科恩的救赎》,看战争的残酷,看人们怎样在战争中挣扎。
15
许某-站内头号老实人
1月前发布
夜读《焚身以火》:中东战火中的救赎
简单介绍下这本书: 《焚身以火》:著名歌手 莱昂纳德·科恩于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奔赴前线进行巡演,于战火中为战士们带来慰藉,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一直以来,科恩几乎没有提到过这段经历,但他确实留下一份珍贵的手稿,作者马蒂·弗里德曼几经波折获得了手稿和科恩在战争中使用的笔记,还原了他的这段人生。阅读体验与装帧: 《焚身以火》的外封皮采用了手感清晰的磨砂设计,封面富有冲击感而不显凌乱,内层为硬纸封面,色彩简洁和谐。 第一眼给我一种专辑封面的感觉。 翻开书,掉落出一片书签和一张精致的卡片,卡片很厚实,看介绍是根据科恩手稿制作的附赠。 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就是这些了。下面讲讲内容。阅读: 在阅读《焚身以火》前,我并不了解中东战争中这段往事,也并不是科恩的乐迷。 翻开看这本书目录时,我发现它与我的预料有些偏差。坦白说选择这本书时我并没有仔细翻看介绍,导致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来自书名。 《焚身以火》让我本能的以为是一位英雄人物在中东战争中以壮烈献身的方式完成某种救赎的故事。 但阅读下去,科恩确实是某种意义上的英雄,我也从书中看到了另一种力量。 1973年10月6日,已是著名乐手的科恩正苦于生活平淡,灵感枯竭。正值赎罪日战争爆发,作为一名犹太人的他独自一人奔赴特拉维夫,希望能为他在战火中的犹太同胞们做些什么。 初到特拉维夫,人生地不熟的科恩来到当地一家咖啡馆中,希望得到些消息。碰巧在咖啡馆中遇到了几位当地歌手。 在与他们的聊天中,科恩说:“我听说这里在打仗,所以我来参与基布兹的收割工作”“这样就能空出些人手去战斗” 但他们却告诉科恩,现在不是收割的季节,不如一起组成乐队,去给前线的将士们慰问演奏。 科恩却担心自己的歌,太过柔情,会影响前方的士气。但是当地歌手极力邀请下,科恩还是一起出发了。 对于演出的情况,科恩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唱歌,有时是数百人的大厅,有时是在高射炮旁,对着十几或几十个人,有时有灯光,有时他们会用手电筒找着我们。他们要我们在哪唱,我们就在哪唱” 他们随身只有一只小型扩音器,还要借用车辆的电池来供电。科恩是个简单的歌手,他与其他明星歌手不同,他们只在后方基地里演唱,而科恩他们则是一次又一次被带到沙漠中。他自己也不知道离前线有多近。 然而并不是所有歌声都能带来慰藉,在1973年的劳军娱乐团纪录片中,有这么一幅画面,几个十几岁的乐手,为坐在地上的脏兮兮的士兵观众疯狂的鼓掌,唱歌,而士兵们则双眼无神地看着星空,这个画面比尸体还要可怕。 科恩在前方不停的歌唱中发现,当战争持续,部队官兵真正喜欢的,正式孤独,渴望相关的歌。 这远远超过爱国主义,愤怒或绝望。 这段在战场上的经历,也给了科恩新的感悟与灵感,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也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 在离开战场后,他写出了更著名的《哈利路亚》《颂歌》,他本人很少提及他在战场上那段经历,但那段经历对他的创作乃至人生至关重要。 毫无疑问,《焚身以火》是一部引人思考的作品,它以一位歌手的视角,以纪录片的形式带我走过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战场。没有宏大叙事,平淡的文字却饱含力量。 谁焚身以火,谁沉溺于水。谁亡于昼,谁逝于夜。 谁葬身严令,谁自误性命。 谁离去时身旁有爱,谁死于暴徒之手。
文章
比特海
1月前发布
本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如果你看书,是想学点有用的知识好用的技能,那么此书您可千万别下单了。虽然本书的主角是个摇滚大咖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返回“祖国”为普通士兵们在战地演出的事,但一不教你如果创作歌曲二不教你如何打仗,纯纯的没用知识或者信息吧。不过呢,如果你对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历次战争有点兴趣,本书倒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某种程度书,本书可以帮我们理解为什么以色列以自己的弹丸之地加上点老大哥的帮助就可以多次打赢中东战争。即使是被埃及叙利亚偷袭,开始吃了不少亏,也可以迅速的扭转局势。 莱昂纳德·诺曼·科恩(Leonard Norman Cohen),音乐家、词曲作家、歌手、小说家、诗人、艺术家。早年以诗歌和小说在文坛成名,后来转型成为歌手。代表歌曲有《Hallelujah》(哈利路亚)、《Famous Blue Raincoat》(著名的蓝雨衣)、《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与我共舞至爱的尽头)等。荣获第52届格莱美音乐奖终身成就奖。 就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在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期间来到了某种意义上的“祖国”以色列。科恩当时正处于低谷,觉得自己已经完蛋了。他告诉一位采访者:“我只是觉得我想闭嘴了。就是想闭嘴了。”科恩并没有打算上战场扛枪打仗,可能也没有打算以艺术家的身份来进行演出。但是,他却坚定的选择了“回到”(用引号是因为科恩并非出生在以色列)以色列。但是,随后却走到了战场为许多的士兵进行了演唱。科恩在以色列遇到了什么样的人和事,是不是这期间的遭遇导致了其后来的巨大转变,恐怕你就是看完这本书也未必弄清楚。毕竟人生这种事情,不是以逻辑这种清晰明确的体系来评判的。艺术家本人当时可能跟以色列一样都需要救赎,如果不是被拯救的话。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已经歼灭了一队埃及军队。战争对多个国家有深远的影响,相比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叙约(约旦)联盟的惨败,阿拉伯世界为战争早期的进展,心理上感到安慰。这种心态为未来的和平进程以及埃及的门户开放政策铺路。《戴维营协议》令以埃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这场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了解到他们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也因此使以阿间的和平得以展开。在战争结束时签署的和平协议是自1948年的战争以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首次公开进行对话。以色列身处仇敌之中,其珍贵的和平确实靠以色列人真刀真枪打出来。以色列对“漂泊在外”的犹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二战中犹太人遭受的史无前例的迫害与屠戮,是否对生活在别的国家的犹太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呢? 科恩在不断的演唱之中也在不停的思考许多问题,演唱、出发到下一个场地、再次演唱,用随身携带的笔记记下了许多当时的思考。其现场演唱的歌曲,在演出中就开始的修改,战争结束后很快科恩便创作了《切尔西旅馆》等经典作品,本书作者认为科恩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以色列后来的音乐风格,其创造“who by fire ” 流传极为广泛,战后的以色列的音乐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历史,并非一门精确的科学实验。我们通常只能描述、试图解释,本书于我而言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书。希望你也能够喜欢,毕竟这个世界有时很糟糕,但幸好还有音乐和书籍;愿人们被更多的音乐和书籍包围;而不用再次焚身以火。 最后的最后,如果还没有听过莱昂纳德科恩的歌,不妨听一听。老头的痞帅痞帅,歌也非常有味道。我个人比较喜欢《In my secret life》、《Hallelujah》、《Famous Blue Raincoat》,网易云音乐有不少歌免费,诸君可以先听听。
文章
114位值友等你来晒此款商品
写笔记
充电好书选购指南
解决你的购物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