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 张晓刚 大家庭·血缘 190×150cm 布面油画 1998
中国嘉德
10人关注

209

在售商品

1

笔记

17

文章

中国

发源国家

规格参数
尺寸(cm)
190×150cm
估价
4,000,000-6,000,000 RMB
价格
4,600,000 RMB
材质
布面 油画
年代
1998
查看更多
简介

来源
苏富比伦敦2007年“当代艺术晚间拍卖”Lot 59
欧洲私人收藏
苏富比香港2013年秋季拍卖会“四十周年晚间拍卖专场”Lot 59

从图像到媒介——张晓刚的视觉世界
张晓刚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一直伴随着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发展,他既是这段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称为一个特殊案例。艺术家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社会、集体记忆和私人回忆的典型意象进行高度提炼、自由重组、并置和更新,统一于抒情背景之下,构建起自我视觉图像叙事谱系。一代人的历史经验被张晓刚普遍化后,重获全新生命力。批评家栗宪庭称其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缩影式艺术家”。

张晓刚是一个内心独白式艺术家,从早期“草原组画”偏表现主义一脉的乡土写实主义,到1984年 “幽灵”系列所呈现的痛苦、孤独以及寻找生命本质、生死之谜的超现实主义,再到“大家庭”系列里希特式灰色解读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生命记忆,并一直延续到之后 “失忆与记忆”主题的持续探索……张晓刚对于个体生命的考量和历史性反思毋庸置疑地贯穿整个过程。

照片绘画的启示
“血缘”系列最早出现于1990年代初,该系列的直接灵感源于二十世纪初的老照片。张晓刚曾忆述老照片对其创作的影响:“也许正因为处在今天的时代中这些旧照片已不仅仅给人某种怀旧心理的满足感,也许它们所呈现出的某种单纯直接而又充满了某种虚幻的视觉语言方式,验证了我对高深莫测的样式主义以及虚夸的浪漫主义的厌弃心理”,为此,他用色彩与造型的“撤退”,营造出一种独有的简洁风格,不仅使画面具有一种特有的历史感,更包含着对特定意识形态的抵触与批判。作品中细腻的灰色调,不禁令人联想到格哈德•里希特早期的“照片绘画”。张晓刚毫不讳言他对里希特的尊崇与喜爱。

1994年《血缘•大家庭》首次出现在“第二十二届圣保罗国际双年展”上,这幅被诗人欧阳江河誉为美术史上第一次明确出现“中国人的脸,中国人的家庭,中国人的历史”的作品不仅为张晓刚带来了国际声誉,也成为西方认知中国的符号。“血缘:大家庭”系列以家庭影像的方式,生动呈现出一部社会主义中国的生活史:几近相同的面孔,没有表情的表情,极具时代特征的服装,都在唤醒人们对于特定时代的记忆。但正如艺术家所言“我不是要真的去还原历史,或者记忆,我只是借用它们,来表达人的心里的一种状态,或者是对生活得理解,对某一类人的某一种体验。”

“血缘•大家庭:同志”系列则将“血缘”概念延展至家庭之外,成为代表整个社会群体、民族的“血缘”。《血缘•大家庭》作于1998年,是张晓刚该时期典型佳作。画面中老照片气息浓厚,构图上剔除了一切具体性的背景,以单人证件照的形式展开,唯一的背景就是人物所处时代。画中主角身着标准中山装,姿态拘谨、眼睛大而空洞、表情木讷,嘴角处明细可见的“光斑”被描绘成布满血丝的皮肤肌理状,这种物理性伤痕的质感如同一块无法抹去的胎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血缘”的主题。结合画面中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红线来理解,光斑的血缘属性就更加明确了。画中红线即血管、血脉、生命的象征,它穿过身体,将人与人、人与物连接。《血缘•大家庭》里的主角孤单一人,却由画面下方的一丝红线将他与画外的亲属紧紧连系起来,体现无法抗衡的血脉凝力。

《血缘•大家庭》中张晓刚将图形、符号以及一切对其有意义的视觉元素置于一种由精神诉求所主导的视觉语境中,透过个体生命反观时代、社会与历史。恰如学者黄专所指出的:“‘大家庭’关心的仍然是孤独的个体在历史和集体中的命运,但那些历史化的公共世界不仅构成个人生活的背景,它还是个人命运得以展开的直接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家庭”更像是一部视觉化的《百年孤独》。借由“血缘”系列张晓刚得以深入探索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群体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历史张力,并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叙事”。而《血缘•大家庭》无疑是这个开创性系列中的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