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在售商品
1
笔记
17
文章
中国
发源国家
历史上,俞伯牙为钟子期抚琴,钟子期深悟其意,便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自此以后,历代画家多作“携琴访友”题材,画赠知遇知音,以表明心迹。携带古琴拜访朋好、高人或贤者,也成为傅抱石笔下常常表现的题材。
金刚坡时期,傅抱石正处于积极的变法。画面衍发自诗意,只见小桥横跨峡谷,下临瀑布,峭壁耸立两傍。诗人与友人相晤桥上,僮仆携琴随待在侧,溪水涓涓而流,穿越浓荫的障挡,蜿蜒而下,一片清幽静谧。未拨琴弦却似先闻天籁之音!他以湿墨混融花青,敷水特多,树丛看来如雨过尚饱含水份,令画面见苍郁润泽,点出了诗句中“新晴”之意。虽非巨制,但极见写意,自然率真,是画家随手拈来、性情流露的惬意之作。
史家认为:旅居重庆城的傅抱石,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先生笔下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蓊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四十年代的傅抱石图中人物多是高士装束,有遗世忘机之感,也是当下画家心境的寄托,古今融汇于画中。他在最稠密的的地方留出空白,置高士童子于其中,效果如聚光灯集中照射般,画中主体凸显,足见他对“隐”与“显”关系处理之巧妙。
近山与远山并列深远,谷中飞瀑,山树茂密幽深,绿荫掩映、曲折而下,气势磅礴,恢宏浩然。其中可以看出他对西洋艺术的借鉴和吸收,水墨生动的块面舍弃了中国山水画繁复的勾点皴染,舍弃了细节的描摹刻画,增强了气势情境的营造,复以浓重的渲染,将画面统一得浑然一体。这一解前人琐碎堆砌之疵,也反映作者的意境、诗情。画面之中,一木桥飞架深瀑之前,此情此景也正切入主题诗意,似在深山访泉。其豁然开朗之地,飞瀑之声入得耳来,瀑布飞流至此曲折而下,桃源胜境也!